小组成员:瞿王烨 陈晓庆 郭俊岩 何晗 胡晨冉 胡艺轩 刘毓林 原蕊楠 曾溦 张力凯 赵昱乔 周子钰
一、社区概况
(一)社区概况与历史
钢花村111社区建立于1991年,并于2012年10月与景胜社区合并为111社区。111社区设有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一站式社区服务站点等居民文化单位。111社区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区钢花村街道办事处境内,东邻工业二路南段,西傍工业一路南段,南靠恩施街,北连黄州街中部,总面积88000平方米,居民住宅楼35栋,有86个门栋,有1276户,4634人。
(二)社区文化建设成果
111社区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种植业,社区在新农村新社区建设过程中取得了丰厚的成果。辖区单位有钢城十九小、武钢少年活动中心、国家电网大洲变电站。
111社区拥有丰富的物产资料、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以及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同时社区还积极组织以老年人心理健康减压工作坊为代表的志愿服务等文化活动为居民提供便利和服务,丰富了人们的日常文化生活。
二、活动策划设计
本小组仔细研读了课程实践要求,经过激烈的讨论且结合社区的实际情况后,进行了如下的准备:
首先,我们准备了相关宣传物料,购置相关材料,为活动的顺利举办打下物质基础;并且我们设计了绘图内容,为实地板报绘制提供相关的绘图素材。
此外,我们还经历了三次的修正确定了最终的互动形式,选取最具可行性且具有较高文化价值的方式满足当地社区居民精神价值需求;同时,我们保持与社区进行联络沟通,征得社区方的同意,确保活动进行不影响社区居民的正常生活,也时刻沟通工作进展与需求解决进度;我们还准备了策划案的撰写,使得活动整体流程严谨有序,尽最大可能避免突发状况出现,获得了社区与对接学校的肯定。
通过提前的实地探访,我们将活动地点设定于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门口广场(如图)。一方面活动地点在社区中较为明显,方便居民寻找;另一方面其拥有凉亭、宣传板等硬件设施,方便我们活动的开展。在时间确定上,我们选取了5月11日即周四下午,方便社区工作人员在正式上班时间协助我们开展工作,而且天气较好、下午三点到五点的时间也契合居民尤其是学生的空闲时间,有利于活动的顺利开展。
具体策划成果而言,由于该社区有悠久的工业历史文化以及有着一定的基础设施建设,我们策划“让历史走向未来”的主题板绘活动,让祖国未来的希望去绘画他们心中的未来工厂。为了使得同学们可以轻松并且深入了解相关的工业遗址文化,我们进行了一系列游戏策划并设计问卷进行现场发放,希望在增进对工业文化的了解同时也了解、满足其一定精神文化需求。我们策划了工业遗产连连看、我在现场、分类以及我见过的工业事物的系列游戏。通过游戏内容的引入,我们的活动志愿者筹备了对相关工业文化内容的介绍,希望能让同学们对于工业文化有进一步的理解。另一方面,我们精心打磨了问卷内容,包括选择题与开放建议,希望对社区居民的文化需求进行一定程度的调研。
除了传播文化,我们希望付诸实际的行动,因此我们也进行了志愿服务板块的策划。在社区人员的启示下,我们策划了美化工业社区的活动,对工业社区进行美化,做到真正优化文化环境。
在活动举办之前,为了确保游戏能够顺利进行,我们也进行了一系列应急方案的设置。例如活动举办前会进行对天气的确认,排除阻碍活动举办的不利因素。若遇到突发天气,则将活动移至相关室内进行,并派遣部分小组成员引导来访者到相关可提供室内进行志愿活动。除此之外,若出现冲突,小组成员优先采用文明用语进行沟通,以求化解矛盾,一切以服务社区居民,便利社区居民生活为主。
针对可能出现的参与人数过少问题,我们则会安排部分小组成员前去来访者密集区,引导来访者参加志愿活动;若活动期间参与人数过多,则引导来访者有序进行活动,灵活机动进行人员分配,维护活动秩序。针对板绘绘画整体效果问题,我们采取由小组成员带领指导同学们有序绘画,提升效果。事实中我们也出现了上述的板绘效果问题与人员过多问题,我们也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推动活动顺利进行。
三、活动成果
最终,5月11日下午14时30分,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志愿者团队于武汉市青山区钢花村街111社区联合策划举办的“工业之光点亮旧社区”——送文化进社区系列主题活动在钢花村街111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门口广场顺利开展。同时我们邀请社区居民和钢城第十九小学学生参与进活动中,使他们体会到工业遗址受保护与改造后焕发的勃勃生机,也深刻感受到了工业文明的魅力,对于社区文化有了新的认知。
本次志愿活动主要分为三个环节:主题板绘,小游戏互动与社区清扫。
在主题板绘环节,首先由我们的志愿者穿着青蛙玩偶服活跃现场气氛,提高小朋友们的积极性。接着在我们小组成员的带领和组织下,小朋友们在我们提前准备的绘画版面上,用水彩笔画下自己想象中新工业建设的模样,小朋友们争先恐后地在画板上留下了自己对未来的期待,并签下自己的名字。
板绘环节结束后,我们邀请小朋友们参与到与工业遗产相关的四个小游戏中,同时通过贴纸换取小礼品的奖励机制激发他们的热情。
在“工业遗产连连看”游戏中,小朋友们仔细观察,成功将三个著名工业遗产经改造前与改造后的照片进行配对,同时认真聆听其背后的保护改造故事;在“我在现场”游戏中,小朋友们积极发挥想象力,举出心中与工业遗产相关的事物,加深了对工业遗产的理解;在“我们一起来分类”游戏中,小朋友们积极将大小卡片进行配对,找出工业遗产背后的隐藏故事;在“宾果派对”游戏中,小朋友们积极表达着自己对于工业遗产的理解。
经过四个小游戏,小朋友们对于工业遗址的认知在游戏中得到了加深,志愿者们也对工业文明有了新的体悟。
在小游戏结束后的社区清扫环节,我们利用铲子、刷子、扫把等清洁工具,与社区党群干部一起前往居民楼中开展清理小广告活动。经过我们和社区党群干部的共同努力,楼道小广告数量大幅降低,居民的生活环境也变得更加舒适和美好,弘扬了公德心和良好的社会风尚。
本次主题活动在历经三个多小时后圆满结束。我们收获了社区干部与居民、小学生们的积极反馈,对于中中国文学与工业文明也有了更为清晰且深刻的认知。
四、调研结果
在活动现场我们进行了问卷的收集,通过对问卷的整理与分析我们小组得出了以下结论:
样本中的年龄分布范围广,平均年龄为21.475岁,但中位数只有10岁,说明大多数回答者为儿童或青少年。
样本中约有66%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每月文化活动频率低于3次,其中只有13人表示每月只有1-3次文化活动。根据受访者回忆,35%的居民认为社区活动一月不足一次,表明该社区居民文化活动举办参与较少。
受访者参与文化活动的场所,以博物馆/展览馆和剧院/电影院为主,而社区相对较少参与。在受访者印象中,社区提供的文化活动以邀请外来人员组织文化活动和专题教育宣传科普活动为主,集体观看电影/演出和举办互动性文化活动也有涉及。但社区举办文化活动的频率相对分散,且每周一次及以上的频率较少。结合上述数据可以看出,该社区文化活动举办数量较少,形式较单一,以知识类为主,娱乐类也有少量,艺术类体育类竞技类沟通类鲜少。
大部分受访者对社区组织的文化活动频率和质量表示满意,但也有一定比例的受访者表示勉强或不能满足。
综合样本中受访者提供的建议与我们的观察思考,我们建议社区可以考虑增加参与性知识类活动,艺术类活动等等,丰富社区文化活动的多样性,提高活动的互动性和趣味性,以及增加文化活动的频率。
具体来看,有以下几点可改进之处:
1. 增加文化活动的多样性。社区可以在活动中涵盖更多不同的文化领域,如音乐、舞蹈、绘画、手工,提供更多样的文化体验和学习机会,以此来满足不同群体相应的精神文化需求。
2. 提高活动的互动性和趣味性。社区可以设计更具趣味性和互动性的活动项目,吸引更多居民参与。例如,可以举办文化互动游戏、文化知识竞赛等,让居民在参与中体验到文化的魅力。
3. 增加文化活动的频率。社区可以考虑增加文化活动的频率,每周或每月定期举办文化活动,满足居民丰富文化生活的需求。
4. 加强对文化活动的宣传。社区在举办文化活动时,应该加强宣传推广工作,提高居民对文化活动的知晓度和参与度。可以考虑通过社区公告栏、微信公众号、村民大会、志愿者宣传等不同渠道进行宣传。
综上所述,社区可以上述建议为基础,加强文化活动的开展,充分发挥文化活动对于社区居民文化生活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作用。
五.活动反响与不足反思
(一)社区评价
在活动结束后,我们与社区负责人进行了访谈,了解了参与方对于本次活动的反馈。社区负责人付书记肯定了“工业遗产”主题与社区的较高契合度:一是从地理位置上,青山区历来以老工业基地闻名,111社区辖内包含遍布钢铁工业元素的恩施街美食街;二是从小区居民的身份上,该小区所居住的大多是武钢退休的老员工。付书记也提到这次的活动弥补了从前缺少对工业遗产文化宣传的空缺,在后续反思中我们小组同学认为这也与国家前些年对于工业遗产的宣传力度不够有所关联。
由于本小区和工业遗产主题深厚的渊源,付书记更肯定我们这次活动除了成功向社区宣传了有关工业遗产的相关知识、让社区居民关注到工业文化的同时,勾起了一些居民与工业相关的回忆。
对我们之后的建议,付书记希望能将此类活动更多引进入工业社区中,不仅给社区文化活动诸如活力,也能帮助学生在社区的基层治理工作中磨砺自己的专业本领,发挥专业特长,为基层的文化宣传工作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为一座座老社区注入新鲜的年轻力量。
当然,本次活动还是有一些亟待改进的地方。如本次活动所针对的群体主要是小学生,但该社区的居民大多是老人,特别有很大一部分是空巢老人,他们可能更需要这样的活动来丰富生活、增长知识,同时他们也与该选题有更多共鸣,有更多可以挖掘的故事。
因此我们认为在之后的活动中我们可以更多举办一些针对老年人群体的文化活动,也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之后的活动可以利用小区临近的工业园区地理资源进行实地考察,深化活动的内涵。
最后,付书记肯定了这次活动对社区方的启发,让社区对于“工业遗产”主题的活动投入更多的关注度,挖掘更多钢花村街道111社区与工业遗产的故事,组织社区居民积极投身于工业遗产的保护中。
(二)小组反思
本次活动收获了不少,但是也有相当的不足之处,根据活动实况我们展开反思讨论,提出以下几点不足之处:
1.时间安排上有些紧凑。我们于下午两点半左右抵达了现场,随后花了半小时左右进行了搬桌子、布置椅子、安置奖品区等等现场布置工作;之后孩子们的体验时长大约为一个半小时,减去排队、讲解规则、最终合照的时间,最后实际体验的时长大约为40分钟左右。而我们三个板块中的部分信息量比较大,所以参与者们实际体验时长有欠缺,不一定能深刻理解我们想传递的信息。
2.活动的针对对象有部分缺失。我们的活动仅针对小学生群体。当然,从我们活动的目的和着眼点来看,我们确实是希望通过这个志愿主题让小学生能够对工业遗产有更深入的了解,并引导他们了解社区的历史文化,激发他们的艺术创作能力。但是,我们也应该意识到,不只是小学生群体,社区的其他群体,如老年人等,也可以从中受益。因此成员可以组织更多的社区户外活动来促进社区居民的沟通和互动,增强社区的凝聚力,让整个社区都能感受到这种历史文化的价值。在实际的实践过程中我们遇到了部分对活动展示兴趣的老年居民,但是我们没有准备好相应的针对老年人的项目使得他们的体验受限。拥有更多工业遗产记忆的老年人也可被包含在目标对象中。
3.活动内容设置不够合理。这个不足之处和第二点密切相关,我们忽视了一部分参与群体,所以在活动内容设置上存在部分缺失。另外活动设置可能缺乏针对性。在工业遗产文化进社区这个志愿主题中,如果成员们更深入地了解相关内容,可以为活动建立更多的专业性内容,更好地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参与者,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工业文化。
4.时间有限也可能导致活动内容欠缺深度,不能充分体现工业遗产文化的历史意义和人文价值。因此,我们应该进行更有效的活动策划,使活动过程中有更多的知识,让参与者充分感受到工业文化的魅力。最后活动形式相对单一,缺少多样性,导致活动过程中可能会有部分参与者对一些活动内容不感兴趣。因此,在活动设计上我们应该注重多样性,为参与者提供多种选择。
虽然得到了社区方和学校方的肯定反馈,但我们仍通过对整个过程的仔细复盘总结了如上的不足之处,并希望在以后志愿活动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改进,从而确保志愿活动达到更加全面、多样、个性化的社会效果,让参与者获得更好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