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成员:刘家齐 云泽华 张一涛 沈泽同 余继伟 王家乐 王子豪 彭旭 张卓
清晨的阳光洒在青山公园,轻风拂过,带来一丝凉爽。在这个周末的早晨,我们在这片静谧而美丽的公园中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交流会——“武钢文化公园交流分享会”。这是一次与市民面对面、心与心的对话,旨在传承和弘扬武钢公司的独特文化。
活动现场,我们准备了丰富的资料和展板,记录着青山区、青山公园以及武钢公司的历史故事和珍贵瞬间。文字和图片交织出一幅幅鲜活的画卷,引人入胜。在这个热闹的公园中,人们伴随着欢声笑语,欣赏着展板上的照片,沉浸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
我们的目标不仅是向市民们传达武钢公司的辉煌历程,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感受到武钢文化的温暖与力量。在与曾经在武钢工作生活过的老人的交谈中,我们聆听了他们宝贵的回忆,他们的讲述如同一本活生生的历史书籍,让我们更加真切地了解到武钢在这片土地上的重要性。而与一些年轻人的互动交流中,我们将武钢的故事娓娓道来,让他们了解这里曾经发生的故事和积淀,唤起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在这个文化交流的舞台上,我们不仅是信息的传递者,更是心灵的沟通者。我们希望用文化的力量连接市民与社区,搭建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让每个人都能在这片公园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归属感和文化认同。
一、“青山往昔颜”---活动背景和前期考察
贯穿八百里洞庭湖水,万里长江千古一日地向东北奔流,忽而在此处急拐向东南,形成著名的“长江第二弯”。古时过往船只于一片灰黄中,唯见此地有山独青,故以“青山”名之。
青山区道承荆楚,襟连江岱,四千年惶惶文明,两千载长江名郡。在青山这片水泽之地,孙权驻军演武,宋元大军曾经激战,诗仙李白、诗人陆游也曾畅游。然而,最让这里闻名全国乃至世界的,还是20世纪50年代:经苏联专家考察,这片长江右岸的滩涂,被选址为新中国第一家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武钢的建设基地,“十里钢城”从此拔地而起。
过去的青山区锻造了厚重的工业印记。
在青山区的工业化道路上,历经跌宕起伏,在岁月的沉淀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固有的味道。从20世纪初的烟火缭绕,青山区以一步一个脚印的探索,逐渐发展成为武汉市的制造业重镇。在青山区的工业发展史上,20世纪50年代的光辉岁月,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段时期,新中国工业正以惊人的速度腾飞。通五湖四海、连八省十市,青山区凭借地理位置的优越、交通大动脉的便利,在那一代工人们的艰苦奋斗中,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渐次展现开来。在这个时期,青山区的工业布局较为集中,已经形成了一种以纺织、机械制造、化工等传统产业为主导的基本模式。纺机杼声鸣,机臂巨力挥,其中,纺织业作为较为大型的制造业之一,以武汉纺织市场邻里为中心,蜂拥而起,如一朵含苞夏花绽放于这片翰翰平原之上;机械制造和化工等传统行业也获得赋能优势,得到长足的发展。这些早期工业企业奠定了向青山区制造强区的道路上扎根生长的基础,它们的发展也如同在这片土地上播下一颗颗蕴种,等待未来时代的丰硕结果。
过去的青山区厚植了青青我心的生态印记。
青山公园,一座会呼吸的公园。从“避江而逃”到“逐水而乐”,青山公园自1951年筚路蓝缕起,经历了数十年磨砺之后,如今已成为青山区乃至武汉市民心目中弥足珍贵的生态场所。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青山区努力满足市民对生态休闲的向往,1951年,青山公园因此而设立。那时,公园占地不大,面积只有30余亩,设施简陋,但它蕴含着人们充满期待的情感和各种希冀。后来,随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青山公园开始了一次大规模的改造。20世纪90年代初期,公园面积扩大到130亩,兴建了各种文娱活动设施和高质量的食品服务区以及当时武汉市最大的水上乐园之一,大批游客与市民因此慕名前来。
家居绿水青山畔,人在春风和气中。青山公园,好似一匹奔腾的骏马,不断掀起新的浪潮。公园位于山丘之上,景色秀美且环境舒适,其内的各个角落都别有一番特色。公园内休闲活动和运动设施逐渐齐备,成为市民晨练、游玩和娱乐的理想场所。青山公园的历史注定与人民的生活紧密相连。它看似只是一片小小的绿地,却承载了一个城市的情感和时代的精神。青山公园,始终散放着热情、美丽和温暖的光芒,为这个城市注入了新的能量,让人们在这里感受到了生命的多姿多彩。
青山区镌刻了矢志奋斗的文化印记。
楚风汉蕴,岱青海蓝。青山区既得人文之胜,又揽山水之凿。在这片土地,一代又一代武钢人以艰苦奋斗书写辉煌的历史。
“知不足而奋进,望远山而前行”。武钢文化有五个特点:拼不过就学;人满为患就搞创新;旁观者不清的道德;硬实力不如就搞文化;拼命挤压就看谁体魄强。
“潮平岸阔催人进,风正扬帆正有为”。武钢强调学习,倡导知识更新。虽然武钢是一家钢铁企业,但是却不止于此,注重人才的培养,提倡专业精神,吸收外部新鲜的信息,从而形成更具竞争力的优势。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武钢强调创新精神,凭借其人才和自身的实力在行业中成为佼佼者。武钢内部不断创新,尝试新技术、新装备的使用,从而实现了从单一产品到多元化产品的转型,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月缺不改光,剑折不改刚”。武钢强调道德操守和正义感。企业内部强调职业操守和道德规范,推崇劳动精神和社会责任,形成一种良好的企业信誉度和品牌形象。
“心有明珠,微风轻吟。”武钢强调人文关怀和普及文化。企业致力于打造文化产品,积极参与文化事业和公益活动,形成了多元化的公司文化。
“山不让尘,川不辞盈”。武钢鼓励健康竞争。企业内部竞争激烈,但总体是和谐、稳定的。尤其是在国内外市场的迅猛发展时期,武钢克服各种困难,保持了其竞争实力,在行业中不断奋进。
云程发轫,踵事增华。青山区的历史记忆如涓涓细流传承至今,余味犹香。骄阳炎焱,5月14日的下午,我们怀着敬仰之心,寻问青山公园中那些曾生活于此、奋斗于此的人们,感知历史、传递文化、奋楫笃行。
二、社区文化服务工作调研情况
由武汉市青山区人民政府(武汉化工区管委会)官网查询的资料可以得知,依托青山区人民群众创造的大量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以及艺术作品,青山区人民政府曾支持、举办了大量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活动。近几年可以考据的,有2021年由青山区文化旅游局与青山区文化馆、青山区摄影协会共同举办的“2020年优秀摄影作品年展”,有2021年由青山区纪委、青山区文化旅游局主办的“守初心、担使命、颂党恩”廉政书画展,以及更久远一些的2013年由青山区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举办的“湖北省龙飞凤舞剪纸艺术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
查阅这些资料过后,我小组可以从青山区近年来举办过的公共文化传播活动中稍加总结出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大部分活动都是由数个不同政府部门以及专业团体组织联合举办,使用公共文化活动中心等正规场地,邀请专业的文化界人士与讲解员,系统、有序而大规模地进行。传播内容一般围绕青山区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代表性事物、重要的地区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开,且在活动开展前有着规模适度的宣传活动。然而经过多次比对,我小组却并未发现有关“武钢”文化的文化传播活动,即青山区发展历程中无法分割的一部分历史在现实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与传播,为此我小组决定针对改变此现状进行努力,选取“武钢”文化作为此次公共文化传播实践的主题。
其二,活动的举行时期不定,内容间不存在一以贯之的连续性。从官网的申报中可以发现,除日常文化场馆的维护和开放之外,青山区公共文化服务部门并没有系列的公共文化传播计划。这些原因,促成了青山区公共文化传播活动多而杂的特点。如此以来,我小组决定结合已有的公共文化传播结果,择其遗漏、缺失之处进行适当、有益的补充。
其三,部分活动没能深入社区,且公共文化传播的受众群体参差不齐。之前提及,政府、社会组织主导的公共文化传播活动,确实进行过正规而专业的宣传。然而一些活动预设的面向群体多为社区中有较高文化修养、艺术鉴赏水平、积极参入社区生活且年纪较轻的成员。占社区组成相当一部分的老年群体,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将开展公共文化传播活动的地点设在一些专门场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便利了传播活动的开展与成员的集中,但并不利于覆盖整个社区,不利于社区成员的广泛参与。
对此,我小组决定,采取以非官方身份亲自走入社区的形式,直接对话社区群众,以提问的方式传播“武钢”文化。同时,我小组将兼顾大部分尚未积极参加社区活动的老年、幼年群体,以人性化的方式,将他们包含在传播活动之内,开辟崭新的道路,使现有的文化传播成果再进一步。
三、活动剪影
对于本次文化进社区活动,我们选择了在周末前往青山公园开展文化交流活动,青山公园位于青山区,武汉市作为我国历史上的工业重镇,武汉钢铁公司曾经是一代人共同的时代记忆和精神凝聚,而青山区作为武汉钢铁公司的厂址所在地,自然也是武钢文化的集中体现。所以,我们最终将活动主题聚焦于武钢文化和武钢历史的传承及宣传,选择以“武钢文化公园交流分享会”的形式来呈现,希望针对不同年龄人群以不同方式来达到宣传、继承武钢文化的目的。
在活动当天,我们事先准备了一些关于青山区、青山公园以及武钢历史文化的资料和图片,在午后到达青山公园进行采访拍摄,周末公园中休闲玩耍的人比较多,我们首先选择了一位带孩子在公园玩耍的年轻母亲进行了交流,在征得对方同意后,我们首先向对方介绍了一些与武钢文化有关的历史背景资料,武汉市作为中国钢铁工业的“龙兴之地”,近代中国第一家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是“汉阳铁厂”,新中国兴建的第一个钢铁联合企业是“武汉钢铁公司”1954年苏联专家组将厂址最终决定在武汉青山,1955年在苏联援建下,武钢设计动工,1958年投产。“武钢”可以说是承载着新中国的“钢铁梦",我们组的志愿者们通过对武钢历史文化的一步步展开介绍,并结合一些厂址老照片,让这位母亲和孩子对于武钢历史和其中的文化蕴含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在与孩子的问答交流中让祖国新一代未来少年对于自己的家乡历史文化有了更多了解,并且对凝聚在武钢文化中的拼搏奋斗精神有了懵懂的认识。
我们的第二位交谈对象是一位在武汉工作的来自外地的阿姨,在与对方简单交流后,我们将交流的重点放在了武钢历史及其贡献和意义上,武汉历史以来就是我国的工业重镇,但是经过抗日战争摧残,工厂或西迁或被炸毁,到新中国成立的时候,武汉百废待兴。武钢的兴建,再一次确立了武汉重工业基地的地位,提高了武汉的城市地位,当年这座钢都的投资额达到了11.7亿元,为武汉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深入介绍交流了武钢历史背景后,也让这位阿姨对于武钢文化有了更为全面的认知,对于武钢精神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接下来,我们选择了长期定居于此的一位叔叔作为采访对象,我们借助资料和老照片向对方重点介绍了青山区的一些老工业历史遗迹,红砖、红墙、红瓦、红屋顶,陆陆续续建成的16个街坊铭刻着新中国工业历程,也是老武汉“街坊时代”的缩影,1954年,毛主席批准建立武汉钢铁公司定址青山,来自全国各地5万多名工人和7万多名家属在武汉集结,1956年八、九、十街坊建成,成为当时武钢最好的居住小区每12栋红房子排列成矩形,中央则是绿化带,从天空俯瞰便是一个大大的“囍”字。在和叔叔的进一步交流中,也唤起了叔叔对那个时代、这些遗迹的回忆,他为我们讲述了曾经在武钢工作生活过的故事和对于这些历史文化遗迹的时代变迁的感悟,向我们传达了那个时代的历史文化基因,让我们也从亲历者的事迹中获得了对武钢文化更深入的了解和体会,对武钢奋斗精神有了更真切的感悟。
最后,在与众多不同身份年龄的当地居民进行了交流采访后,我们的活动圆满结束。通过这一次的文化活动,我们既听了曾经在武钢工作生活过的老人讲过去的故事,也向一些不太了解武钢文化的年轻人讲述了这里的历史故事和积淀,在一次次的热烈交流中,向大家宣传了更多武钢历史文化的知识,也向他们了解了当地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情况,我们也在这次活动中对武钢文化精神有了更充分的了解,加强了对社区文化活动的认识,自己的语言交流能力和组织能力在本次活动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深切感受到了文化进社区活动的意义。
活动的收官让我们充满了喜悦和满足感。在这次文化交流会中,我们与青山公园的市民尤其是来自六街坊社区和三街社区的居民们畅谈武钢的历史故事和积淀。他们分享了武钢在他们生活中的重要性,这些亲身经历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武钢文化的魅力和影响力。与老人们的交谈让我们仿佛穿越回了过去,而向年轻人们传递武钢的历史故事则充满了无限的希望和憧憬。
通过这次活动,我们不仅深入了解了市民对于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和期待,也进一步推广了青山区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丰富和完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让更多的市民受益于文化的力量。感谢每一位参与活动的市民和社区居民,正是因为你们的支持和参与,这次交流分享会才能取得圆满成功。
未来,我们期待着更多的文化交流活动,在青山公园这片绿意盎然的土地上绽放出更加美丽的文化花朵。让我们共同传承和弘扬青山区的文化底蕴,让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文化的力量,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和谐、充满活力的社区。青山公园将继续成为人们心灵的栖息地,武钢的历史与文化将永远在这片土地上绽放光芒,我们也将继续讲文化服务志愿活动坚持下去,做有思想的新闻人,负责人的传媒人。